• <ul id="um802"><pre id="um802"></pre></ul>
    <strike id="um802"><s id="um802"></s></strike>
    <th id="um802"></th>
  • 您的位置: 西藏統一戰線 > 理論研究 > 正文

    什么是“老西藏精神”?

    發布時間: 2025-04-22 10:44:41來源: 《瞭望》
    打印
    T+
    T-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這25字組成了“老西藏精神”。

      7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調研期間,提出要大力發揚“老西藏精神”。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兩會參加西藏代表團審議、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等不同場合,多次提到“老西藏精神”。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回溯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光輝歷程,正是一代代人堅持和弘揚“老西藏精神”,才有了西藏“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寶庫中獨具風采的璀璨明珠,“老西藏精神”鐫刻著進軍西藏、建設西藏的不朽功勛,也激勵著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為了雪域高原的美好明天前行。

      一段波瀾歷史的見證

      任何一種精神的形成,都有深刻的根源。“老西藏精神”正是發端于7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麗的歷史歲月——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美國等國家加速干預西藏事務,唆使“西藏獨立”。西藏地方政府上層反動勢力先后制造“驅漢事件”,向美、英、印等國派出所謂“親善使團”等,妄圖追求“獨立”。

      為了應對國際形勢的復雜變化和西藏地方的嚴峻局勢,滿足西藏人民要求早日解放的愿望,1949年12月,毛澤東主席在前往蘇聯訪問、途經滿洲里時,寫信給中共中央,作出了“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的戰略決策。由此拉開了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序幕。

      1950年,進藏大軍從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個方向向西藏挺進。1951年5月23日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簽訂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遂向西藏和平進軍。

      左上圖為1950年,人民解放軍戰士跋涉在高山峻嶺間向西藏前進(資料照片);右上圖為人民解放軍戰士在執勤空隙為藏族老百姓背水(資料照片,張正模攝);左下圖為筑路戰士在懸崖絕壁上修建川藏公路(資料照片);右下圖為1951年7月,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藏先遣部隊行進在瓦合山上(新華社記者袁克忠攝)。

      這是一場與自然的斗爭,這是一場與高原的較量,這是一場精神的洗禮。

      “進軍西藏之路和解放西藏之進程,正是‘老西藏精神’形成之始。”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學者施俊偉說,西藏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決定了進軍西藏、建設西藏必須特別能吃苦。

      缺氧之苦。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中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60%。對于進藏人員來說,缺氧是不可避免的長期考驗。強烈的高原反應,讓戰士時常出現臉腫、眼腫、流鼻血、頭暈等癥狀,不少戰士因此犧牲在了進藏路上。從新疆方向挺進西藏的先遣連,付出了全連136人在不到一年時間63人犧牲的高昂代價。

      行路之苦。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進藏之路,更比蜀道難。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一條公路,從青海西寧或四川雅安到拉薩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進軍西藏,首先要面臨的是路的挑戰,進藏官兵“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爬雪山、越峭壁,向地球之巔挺進。進藏首批女兵李俊琛曾講述道:“每個人的背負重量怎么也不能少于50斤。由于負荷太重,翻越大雪山時大家都嘴皮發紫,面色蒼白,只能艱難地張著嘴喘氣,許多人吐出的痰都是粉紅色的。”

      這是雀兒山下張福林烈士陵園前豎立著的“十八軍將士精神永存”雕塑(2019年11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保障之苦。隨著進藏部隊的前進,運輸補給線不斷延長,物資保障愈發困難,部隊和進藏工作人員經常要面對無糧的困境,飽受饑餓之苦。原十八軍進藏老兵魏克在《進軍西藏日記》中寫道:“隊伍吃完了所有糧食,只能靠湯水、野菜充饑,整個部隊疲勞得只能一步一挪地前進,后來連向導也累得睡下,起不來了。”

      面對這些堪稱“第二次長征”的苦,進藏部隊人員邊進軍、邊修路,用簡陋的施工機具,修通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留下修建川藏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犧牲的悲壯戰歌。

      進藏后,面對物資短缺的給養困難,西藏軍區領導和機關干部身體力行,艱苦奮斗,帶頭在拉薩河谷開墾荒地建立八一農場,生產糧食和蔬菜,最終在西藏站穩了腳跟。

      四川師范大學教授王川說,在進軍西藏偉大壯舉中孕育形成,在筑路和生產艱難過程中鍛造淬煉,在平叛斗爭、民主改革、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等實踐中發展,在改革開放偉大征程中升華的“老西藏精神”,貫穿于西藏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銘刻于一代代建設西藏的干部群眾的基因中,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波瀾壯闊歷史的見證。

      一場人生境界的刻畫

      共產黨人的“無我”境界,在“老西藏”和他們的繼任者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是“老西藏精神”最本質的內涵。

      由川藏方向進軍的十八軍,進藏前原本已經接管富庶的川南,軍長張國華已經被任命為川南行署主任,政委譚冠三已明確兼任四川省自貢市委書記。經過多年南征北戰,許多戰士已打算在川南安家落戶。突然接到進軍西藏的任務,想到西藏路途遙遠、嚴寒缺氧、語言不通、風俗迥異,一些干部戰士思想出現了波動。

      為了幫助部隊實現由“川南安家”到進軍西藏的思想轉變,引導全軍認識進軍西藏的光榮使命,張國華背女出征,發出“此去西藏,我是去給西藏人民當長工”的誓言,他三歲的女兒難難不幸成為進軍西藏犧牲的“第一個戰士”;譚冠三和妻子攜手進藏,與年幼的孩子們天涯相思,直到1959年7月,譚冠三赴京匯報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情況,全家人才團聚。

      在張國華、譚冠三等人的感召下,進藏部隊官兵喊出“吃大苦、耐大勞”的口號,實現了從“三年一換”向“長期建藏”的思想轉變。

      時光無言,精神有聲。和平解放以來,一批批進藏干部、援藏干部們,發揚“老西藏精神”,舍小家顧大家,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扛起了建設西藏、鞏固邊疆的大旗,和西藏本地干部群眾團結一心,矢志奮斗,在雪域高原獻了青春獻終身。

      西藏生活條件差,在藏工作的同志大多只能將孩子寄養在老家,常常一年甚至幾年也見不上一面,異地分居或家分幾處較為常見。許多同志回家探親,孩子見到父母時,竟然怯生生地叫叔叔或阿姨。

      數據顯示:1951年至1978年,中央從全國調派3萬多名干部到西藏工作;1994年至2020年,有9682名優秀干部援藏。

      左上圖為來自陜西的援藏干部、阿里日土縣副縣長賈冗勇深入牧區,幫助藏族牧民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新華社記者土登攝,1997年11月11日發);左下圖為2017年8月3日,北京積水潭醫院援藏醫生龔曉峰(右)和北京天壇醫院援藏醫生李家謀在拉薩市人民醫院骨科病房內查看患者的X光片,進行工作交接(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右圖為孔繁森(右)在阿里日土縣過巴鄉為孤寡老人益西卓瑪治病(新華社記者土登 攝,1994年12月26日發)。

      西藏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27年前,時年50歲的援藏干部孔繁森倒在了阿里。生前,孔繁森兩次援藏,后又留藏工作。孔繁森那句“一個共產黨員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已經成為西藏黨員干部共同的精神財富。

      “這是克服了極大困難的。那時候,他的母親高齡,妻子身體不好,三個孩子尚年幼。”孔繁森同志紀念館館長高杉說,“孔繁森等援藏在藏干部身上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

      黨性作為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也是共產黨員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共產黨員的黨性,首先在于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到人民需要的地方戰斗。

      李鋒,陜西省援藏醫生。2019年援藏時,家人、朋友說,那里海拔那么高,那么苦,那么遠,能不能不去?“援藏是政治任務,我最后說服了家人。”對于當初的選擇,李鋒沒有絲毫后悔,甚至為能參加邊境斗爭而自豪。

      2020年6月19日深夜,一個倉促的電話催李鋒迅速到噶爾縣人民醫院。到達后,地區衛健委書記問他:“你是不是共產黨員?現在邊境需要外科大夫,你愿意去嗎?”作為有著10多年黨齡的醫生,李鋒當即前往。此后的半個多月,李鋒在邊境為邊防戰士巡診。

      共產黨員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斗爭的,越困難的地方越要去。

      海拔5000多米的雙湖縣,是全國海拔最高縣。中石油干部梁楠郁,在這里援藏三年到期,盡管血壓、血脂、尿酸都高了,但思量再三,他還是決定留下來繼續援藏。

      梁楠郁說:“學習‘老西藏精神’,首先就是要講政治,講黨性,講境界,到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一種引領前行的力量

      在西藏考察調研期間,見到年輕的新入藏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他們:“一定要看到這個崗位的來之不易,倍加珍惜。這是機會也是考驗,弘揚好‘老西藏精神’。”

      施俊偉認為,形成“老西藏精神”的時代已過去幾十年,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保障條件有了顯著改善,但“老西藏精神”從未因時代變遷而褪色。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老西藏精神”都不能丟,吃苦、戰斗、忍耐、團結、奉獻的精神不能丟。

      楚魯松杰,祖國西南邊疆最偏遠的鄉,四面大山環繞,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大雪封山,是名副其實的“雪域孤島”。冬天一旦患上突發疾病,即便用直升機接送都來不及。鄉干部職工住的樓房沒有上下水,只能生火取暖,常常4個多月無法洗澡。

      為什么不離開?鄉長扎羅說:“不能走啊。這里是邊境斗爭的前沿,我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國。”

      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更意味著犧牲。

      全國對口援藏工作實施以來,有16名援藏干部犧牲。2020年,西藏在崗犧牲的公務員就有60多人,是和平時期犧牲最多的群體之一。

      趙炬,安徽省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生。2016年9月29日凌晨,41歲的趙炬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當年7月,趙炬加入醫療隊。進藏不久的他,工作中突發顱內夾層動脈瘤破裂,呼吸心跳失常,繼而進入腦死亡狀態,最終不幸離世。

      艱苦、高反、犧牲,從未能阻擋一代代共產黨人挺進西藏、駐守西藏、建設西藏的腳步。

      援藏干部已經選派至第九批;

      西藏駐村干部已經選派至第十批;

      “組團式”援藏醫生已經選派至第六批;

      ……

      一批又一批黨員干部接過接力棒,發揚“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為西藏的繁榮發展矢志艱苦奮斗,甚至獻出寶貴生命,不斷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時代內涵。

      這是2021年6月16日拍攝的行駛在拉林鐵路上的復興號列車。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老西藏精神”的感召鼓舞下,西藏各族干部群眾凝聚起干事創業的不竭動力,各項事業又快又好發展。

      西藏地區生產總值由1951年的1.29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902.74億元;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比上年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比上年增長10%……

      猶如雪域高原上耀眼的燈塔,“老西藏精神”將引領高原兒女向著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前行。

    (編輯:陳建國 責編:周勇 終審:劉期勝)
    相關閱讀
    ?

    熱點關注更多>>

    領導論述更多>>

    理論園地更多>>

    相關鏈接更多>>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国产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不卡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自偷自拍|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 99在线精品视频观看免费|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 99re热视频精品首页| 色欲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久久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 综合 第五页|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日韩在线观看第一页|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 vvvv99日韩精品亚洲|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99在线热视频只有精品免费|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91麻豆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三入口|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