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以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宗教領域維穩工作,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踐行“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四條標準,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邁向新高度,3月18日至20日,那曲市聶榮縣朗色寺精心組織僧人開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第四屆“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系列活動。
講述滄桑巨變,共繪發展新篇。“談變化、說發展”講故事比賽現場,朗色寺的僧人們化身為時代的敏銳見證者,站在舞臺之上,用最質樸卻飽含深情的語言,娓娓道來家鄉在黨的光輝引領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靠天養畜”的傳統牧業模式,在黨的政策扶持和科技助力下,成功轉型升級為“智慧牧場”,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讓畜牧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過去處于“信息孤島”狀態的鄉村,如今已搭上數字化快車,搖身一變成為“數字鄉村”,便捷的網絡通信和智能化的生活設施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僧人們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這些故事不僅是家鄉發展變遷的真實寫照,更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的生動縮影。僧人們在講述過程中,字里行間都彰顯出對黨的感恩之心,他們深刻認識到,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家鄉才能實現如此巨大的跨越發展。同時,這也體現出他們投身家鄉建設的赤子之情,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理論宣講凝共識,思想引領聚合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宗教領域和諧穩定的關鍵工作中,理論宣講環節成為朗色寺僧人深化“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踐行“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四條標準的重要陣地。僧人們以《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為行動綱領,緊密結合西藏和平解放74周年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節點,精心選取新舊西藏對比、惠民政策解讀等典型案例,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一場別開生面的“酥油燈下的故事會”。僧人們深知,新舊西藏的巨大反差,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的偉大跨越,這不僅是西藏地區的發展奇跡,更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生動體現。他們通過講述舊西藏時期人民遭受的苦難,以及新西藏在黨的關懷下取得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偉大成就,讓每一個聆聽者深刻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和民族的團結對于個人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性。這種“小故事講大道理”的創新宣講方式,如同春風化雨般,在潛移默化中有效激發了僧人群體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與民族共同體意識。
語言文化齊綻放,交流交融促團結。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宗教領域穩定的背景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藏文書法(烏金體)比賽現場亮點紛呈。雙語雙文交相輝映,成為強化“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踐行四條標準的生動實踐。誦讀比賽里,選手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選段為藍本,用標準發音傳遞政策溫度,展現對國家政策的深刻領悟。書法比賽中,烏金體筆鋒遒勁,“民族團結一家親”等作品既彰顯藏族傳統藝術魅力,又傳遞時代精神,讓僧人們在文化交融中增進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為宗教領域和諧穩定注入力量。
鏡頭定格家鄉美,光影訴說振興情。在“最美家鄉”手機攝影與短視頻比賽中,僧人們以鏡頭為筆,以光影為墨,生動記錄了朗色寺周邊鄉村的蛻變歷程。碧綠草原如翡翠般鋪展,牛群點綴其間宛如流動的珍珠;牧民們眼中閃爍的希望之光,與草原節日中歡騰的鍋莊舞姿交相輝映。這些作品不僅呈現了畜牧業發展、生態保護與民族團結的顯著成果,更以小見大折射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溫暖底色。
朗色寺以此次活動為新起點,持續深耕“鄉村振興 那曲奮進”品牌建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宗教領域穩定中勇擔使命。強化“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引導僧人踐行“四條標準”,充分發揮宗教界在鄉村振興中的正向作用。進一步加強僧人教育培訓,提升其政治素養、文化水平與社會責任感。鼓勵僧人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以實際行動促進宗教和順、社會和諧、民族和睦,為描繪鄉村振興壯美畫卷貢獻力量,助力西藏實現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