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概括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胸懷國之大者、心系萬家燈火。十屆自治區黨委堅定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聚焦“四件大事”,創造性提出“四個創建”“四個走在前列”戰略舉措并深化拓展,推動西藏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持續保持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邊防鞏固、人民安居樂業的欣欣向榮良好局面。特別是十屆自治區黨委準確把握西藏發展階段性特征、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及時召開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推動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自治區黨委十屆四次全會,深刻闡述了“五大發展理念”和“四個創建”的邏輯關系,確定了推進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工作舉措等,使西藏在落實國家使命和國家戰略中的責任擔當進一步彰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目標更加清晰、策略更加明確,充分體現了自治區黨委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個創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
昌都是西藏的“東大門”,是連接藏川滇青的樞紐,是資源富集的“三江寶地”,是維護穩定的戰略屏障,在西藏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昌都市委堅定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自治區黨委工作要求,自覺把昌都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思考,放到西藏工作大局中謀劃,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個創建”,踔厲奮進、篤行實干,明確“22445”總體工作思路,編制實施《昌都市創建“三區一高地”規劃(2022—2026年)》、《昌都市清潔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茶馬公路規劃,制定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見的任務分工方案,聚焦把昌都打造成為全區副中心城市、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藏東中心城市和核心增長極的定位,著力在創建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上展現昌都新擔當、新作為,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昌都貢獻。
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石。項目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項目是點、產業是線、經濟是面。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按照“投資落實年”既定部署,待建項目抓前期,緊盯“盤子”內項目、擴大“盤子”外項目,勤對接、勤匯報、勤跑辦,篩選一批重點項目,籌備一批優質項目,確保經濟發展“當前有活力、未來有潛力”。在建項目抓進度,嚴格推行重大項目包保推進模式,牽頭領導負責抓統籌、項目主管部門具體抓推進、其他相關部門配合抓落實,倒排工期、壓茬推進,全力服務保障川藏鐵路建設,扎實推進G318線提質改造項目,全力爭取推動G214線昌都至邦達機場高等級公路新改建和宗通卡水利樞紐工程落地實施,加快布局5G、綠色數據中心、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招商項目抓落地,堅持專人專班專責,對已簽約項目提供“有求必應”式的全程化服務,對入庫項目、到位資金、項目進度和開工建設等情況進行全鏈條管理,確保招商項目早落地、快落地、真落地。
狠抓特色產業發展,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結構優則經濟發展質量高。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上,結合昌都資源稟賦優勢和產業發展實際,加快推進川藏鐵路經濟帶、茶馬公路經濟文化旅游帶建設,大力發展“3+4”產業,加快建設具有高原特色、體現綠色優勢、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優化一產,實施產業提檔升級行動,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扶持葡萄酒、核桃油等企業拓規模、創品牌,高標準建設一批青稞、牦牛、阿旺綿羊、藏香豬等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合起來,提升產業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堅持壯大二產,積極推行清潔能源集團式開發、多方合作共贏、群眾利益聯結共享的優勢資源開發模式,加快推進葉巴灘、拉哇、扎拉等水電站和金上清潔能源基地330萬千瓦光伏項目,圍繞清潔能源開發大力引進上下游產業,建設清潔能源產業園,構建清潔能源“一基地、兩示范”發展新格局,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紅利。堅持提升三產,有序推進G318、G317、G349、G214等旅游線路沿線鄉鎮、村(社區)風貌改造,充分考慮游客駕車休息、食宿等習慣,把有看點、有賣點的旅游資源打造成精品旅游點,串點成線帶動全域發展,讓游客既“打卡”又“刷卡”,讓群眾的生活更有滋有味。
狠抓擴大改革開放,釋放高質量發展潛力。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昌都高質量發展的“一號工程”來抓,著力營造“五大環境”、突出“四大招商”,打造新時代新昌都崇商重商的文化傳統、投資興業的沃土福地。聚焦“一件事一次辦”,加大法治政府建設力度,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并聯審批、聯合審批、“證照分離”,全面推行一次告知、一窗受理、并聯辦理、限時辦結,依法維護市場主體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圍繞把昌都打造成為西藏融入周邊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和重要開放樞紐,自覺把昌都發展納入國家“一帶一路”向內聯通、向外開放的總體布局之中,融入全區“一核一圈兩帶三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主動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香格里拉經濟圈、陜甘青寧經濟圈和藏中經濟圈,讓連接藏川滇青樞紐的區位優勢真正彰顯。
狠抓鄉村振興實施,激活高質量發展動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牧區,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牧區。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好經驗好做法,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大力實施“人畜分離”“廁所革命”,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人員”,深化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后續扶持,扎實推進扶貧產業“三個一批”,完善鄉村產業利益共享機制,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確保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高于全市農牧民收入增速。
狠抓群眾增收工作,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發展是手段,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才是根本目的。必須把群眾增收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持續抓好增加農牧民收入十條措施的落實,注重轉移就業,加強技能人才培養、農牧民就業培訓,搶抓川藏鐵路建設、清潔能源開發有利時機,嚴格落實各類項目吸納農牧民務工標準,提高群眾組織化參工參建程度,吸納一批昌都籍大學生穩定就業,就地培訓一批技術工人。抓好政策兌現,按照政策要求、序時進度,推動各類惠農政策性獎補資金兌現到位。抓好農牧生產,全力做好農牧業生產、良種良地等工作,引導群眾在牲畜膘情最佳期做好出欄,穩步提高農牧民經營性收入。抓好結對幫扶,精準落實就業創業扶持、公益幫扶等措施,幫助低收入群眾改善生活條件。
狠抓生態文明建設,守好高質量發展底線。昌都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大力實施“三江流域”造林綠化與綜合治理、藏東南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重點工程,深入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堅持“兩高”企業和項目零審批、零引進。加強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置設施建設,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大力發展林下資源開發、光牧互補等產業,打造一批生態產業特色基地,推出一批林下資源拳頭產品,做強一批生態建設專合組織,扶持一批本地苗圃經營大戶,讓群眾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中走上致富路。主動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序發展碳匯經濟,努力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實現更高水平的保護,守護好藏東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狠抓社會大局穩定,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必須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警鐘長鳴、警惕常在,牢記“昌都最大的責任是維護穩定,最重的任務是維護穩定,最大的價值也是維護穩定”,進一步在深化形勢研判、細化方案預案、優化力量布局、實化應對措施、強化保障支撐、轉化實戰能力上下功夫,依法嚴厲打擊分裂破壞活動,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常態化開展“千名干部進千村、矛盾風險隱患大排查”,把維護穩定做在日常、做到基層,扎實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深入開展“三個意識”宣傳教育,不斷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積極開展民族團結“四大工程”“六項行動”,推動民族團結模范區創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開展,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發展永無止境,奮斗譜寫新篇。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勠力同心、真抓實干,以昌都經濟高質量發展、藏東明珠更加閃耀的新業績,推動全會精神在藏東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作者系自治區副主席、昌都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