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um802"><pre id="um802"></pre></ul>
    <strike id="um802"><s id="um802"></s></strike>
    <th id="um802"></th>
  • 您的位置: 西藏統一戰線 > 理論研究 > 正文

    以文化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作者: 鐘亮才發布時間: 2023-09-25 11:30:38來源: 西藏日報
    打印
    T+
    T-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有助于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為中華民族的團結發展提供更為深層次和根源性的認同力量,是推動各民族形成命運與共、和睦親密、互存不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動力。增進文化認同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文化認同之于中華民族共同體何以重要

      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意識的思想前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各民族各地區的原始封閉狀態會被打破。在這一進程中,各民族之間的彼此交流和相互影響逐漸加深,本民族的文化與精神也被賦予公共屬性。中華民族正是隨著生產力的更迭在數千年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中不斷形成與發展的。各個族群的文化精髓伴隨著民族融合而共同熔鑄于中華文化之中,共同成為中華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蘊。在文化創新融合的歷史變遷中,中華民族逐漸對自身群體產生了共同的集體記憶、集體認同和集體價值,“龍的傳人”“中華兒女”等特定概念和名稱隨之逐漸銘刻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身份標識和文化符號。這種強烈的集體認同感是產生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意識的思想前提,其在“共同體”的層面為中華民族內部成員提供了民族認同感和身份歸屬感,也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交流與融合。

      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鏈接的橋梁紐帶。文化認同不僅是基于民族形成發展需要的認同,也包含民族深厚情感的維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團結重在交心。中華文化始終是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增進文化認同就是涉及“交心”、涉及民族情感的應有之義。各民族彼此之間雖然存在人口數量和所居地域的差別,擁有各自獨特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文化形式,但都同屬中華文化血脈的傳承者和發揚者,都為中華文化互鑒融通提供了文化血液。從文化認同的視角來看,維護民族和諧關系與深化民族情感底蘊就是要處理好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集大成者,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就是彼此加深情感鏈接、孕育民族親情的重要途徑。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春節寄托了中華民族對家庭圓滿和幸福團結的共同價值追求,也是維系民族情感、促進民族認同的重要文化紐帶。

      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動力。在中華文化的歷史積淀過程中,文化認同為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互鑒提供了精神力量,各民族在“共同體”的文化語境中獲得了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的動力。比如,北魏孝文帝的文化改革在客觀上促進了漢族先進的制度、禮樂、服飾、飲食等文化在鮮卑族內的傳播與接受,加速了中華民族多元融合的進程。同時,鮮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颯爽驍勇、豪放質樸的氣息和騎射文化對中原地區產生影響,始建于北魏時期的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歷史遺跡也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文成公主為西藏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將中原地區的農業與生產技術傳入西藏,加強了民眾往來和文化交流。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各民族文化的彼此認同、彼此交流和彼此借鑒,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傳承,始終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交融的精神動力。

      二、以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需要共同的物質基礎,也需要共同的精神家園。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認同樹立和突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文化符號,深化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龍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和身份的重要象征,從造型意象到精神內涵均體現了中華民族主張多元文化融合共處的理念,凝結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已然從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升華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符號,代表和見證了農牧文化交融的悠久歷史,體現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堅不可摧的偉大意志和百折不撓的奮斗力量。以龍和長城為代表的文化符號,承載和記錄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和交融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集體記憶、文化血脈和民族精神,能夠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身份自覺和情感共鳴。

      文化認同彰顯和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在中華民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發揮了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推動和滋養作用。“民為邦本”“貴和尚中”“天人合一”“厚德載物”等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均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興旺提供了精神動力,也是中華民族發揮歷史主動精神、聚合團結奮斗力量的文化積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理念和理想追求,隨著時代發展釋放出新的內涵和文化活力,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培根鑄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心聚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力量,這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高度肯定和高度自信。“第二個結合”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意義,構成各族人民當代精神家園新的要素。

      文化認同引領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共同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了各民族優秀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等優秀價值理念,把涉及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價值要求融為一體,與中華文化歷來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理念有共通之處。愛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將個人的信仰理念和國家、民族的福祉整合起來。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是各族人民踐行愛國主義的共同夢想,也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自古以來舍身報國、保家衛國等文化理念一直是中華民族普遍認可的道德標準,也是中華民族在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共同精神追求。

      三、以文化認同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奮斗力量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奮斗目標,其實現需要中華民族凝聚共同的奮斗力量。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奮斗力量。

      在尊重和保護民族文化中凝聚民族共識。中國廣袤的土地,呈現出自然地理迥異、氣候豐富多樣的空間形態,各民族的文化樣態和生產方式深受所居住地理環境的影響。比如,西北地區以戈壁、沙漠為主,造就了大漠游牧文明,東部平原適合農耕,造就了農耕文明,東北平原的白山黑水造就了漁獵文明,南部及東部的沿海地區造就了海洋文明。中華民族歷來主張“和而不同”“海納百川”“求同存異”的價值理念,對于各民族獨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文化,我們應該彼此給予尊重和承認,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它們均為促進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提供了文化資源。比如史詩《格薩爾王》、熱貢藝術、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和朝鮮族農樂舞等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不僅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和五彩斑斕,也體現了世界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在吸收和發揚民族文化中匯聚民族力量。中華文化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各民族優秀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化蘊含了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淀,是各民族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重要依據,共同匯聚成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比如,藏族人民生活在雪域高原,對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感受至深,因而孕育出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化,《六長壽圖》與《四睦和瑞圖》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敬畏自然的理念,與中國歷來主張的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具有相通之處。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中華民族實現美好生活向往的自然基礎,中華文化主張“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哲學反思已然深入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之中,凝聚起中華民族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共識,為建設美麗中國凝聚力量。

      在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中加強民族團結。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交融與變遷中形成了“大一統”的思想文化,對于整合諸侯割據、消除民族分裂和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的維系作用。“家國天下”是凝聚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重要文化傳統,統一天下為己任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共識與精神指引,歷代中央王朝和入主中原的民族都將自身政權視作中華文化的正統,“桃花石”的稱謂和“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思想等,均體現了濃厚的中華一體意識。當今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夢想,“大一統”和“家國天下”等文化觀念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追求,凝聚起中華民族的奮斗意志和團結力量。這種文化共識歷經中華民族的昨天和今天,使得中華民族在面對“雄關漫道”和“人間正道”時不失奮斗底色。這種精神必將延向中華民族的明天,讓中華民族在長風破浪中贏得更大的歷史成就,創造更加輝煌的歷史偉業。

      總之,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對于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價值引領、文化支撐和凝聚共識的積極意義。在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正積極主動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凝聚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定會牢不可破、歷久彌堅,各民族一定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 陳建國)
    相關閱讀
    ?

    熱點關注更多>>

    領導論述更多>>

    理論園地更多>>

    相關鏈接更多>>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 麻豆va在线精品免费播放| 国产va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毛片软件|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完整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午夜精品美女写真福利| 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日韩伦理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91久久精品电影|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发布|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久久国产精品老人性| 国产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搜索|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精品国产无限资源免费观看|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齐齐|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VA|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中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9这里只有精品|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