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權,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23·中國西藏發展論壇”賀信中,對加快西藏高質量發展、讓西藏各族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出新希望新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新時代西藏民族工作的主線和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在加快推進西藏高質量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西藏篇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
在加快推進西藏高質量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社會主義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和科學性,以“實現人類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價值目標,蘊含了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的思想。馬克思指出,“真正的共同體”的實現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的當代中國形態,生產力大發展將成為其構建的重要基礎。在加快推進西藏高質量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對 “真正的共同體”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原創性貢獻。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來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是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為在加快推進西藏高質量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
在加快推進西藏高質量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遵循著從自在、自覺到自為的歷史邏輯。
千年相交相融:“自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漫長歷程中,各民族共同開發了青藏高原,共同書寫了西藏歷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貫穿了西藏歷史發展始終。以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為代表的經濟交流,極大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長期演進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步萌生,以“自在”的形式存續于各民族人民心中。中華民族歷經千年發展、飽受磨難而不散,起決定性作用的正是這種“自在”的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百年浴血抗爭:“自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代以來,英國侵略者兩次武裝入侵西藏,遭到各族軍民的英勇抵抗;抗日戰爭時期,西藏和其他藏族聚居區各族同胞捐款捐物,英勇抵抗日寇。在抵御外侮和反抗黑暗的封建農奴制過程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自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了到“自覺”的偉大轉變。
社會主義新西藏:“自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相繼取得偉大勝利后,西藏自治區于1965年正式成立,西藏各族人民從此與全國人民一道走上了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引下,西藏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發展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各族人民。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五個認同”更加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自為”之舉,凝聚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藏篇章的強大合力。
三
在加快推進西藏高質量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西藏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維護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西藏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西藏始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穩定、發展、強邊、生態四件大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緊圍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西藏優勢,強化與內地聯通、主動融入全國大市場,推動供需實現更高水平良性循環,奮力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凝聚各族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共識、激勵各族群眾共同奮斗,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到實處。
在加快推進西藏高質量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有以下著力點。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二是壯大高原特色產業。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四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本文系西藏文化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西藏民族大學)2022年招標課題(課題編號:XT-ZB20222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