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全面實施20年來,深刻改變了浙江農村的面貌, 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
6月12日上午,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主持召開自治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深入學習運用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強調,要結合主題教育,深刻把握“千萬工程” 的經驗啟示,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系統把握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牢正確政績觀,堅持注重實際、實事求是,努力推動新時代西藏各項事業發展 。
6月11日,西藏日報刊發署名評論:《結合西藏實際學好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從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做三方面深入闡釋西藏如何學習“千萬工程”經驗;6月14日,西藏日報刊發“深刻把握‘千萬工程’經驗啟示 努力推動新時代西藏各項事業發展”系列報道首篇:《浙江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這場美麗接力,何以延續20年堅定不移》,介紹浙江“千萬工程”的好經驗、好做法。現將兩篇文章集結推出,全文如下:
結合西藏實際學好浙江“千萬工程”經驗
李成業
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簡稱“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全面實施20年來,深刻改變了浙江農村的面貌,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
近期,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在自治區黨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強調,要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善于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機制,結合西藏實際,以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作為學習案例教材,積極探索創新,勇于擔當實干。
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之際,學習“千萬工程”經驗,關鍵在于弄懂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做。
學什么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浙江的成功實踐。浙江“千萬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最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擘畫、關心厚愛和關懷指導。“千萬工程”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先導作用和實踐引領偉力。
理論清醒,方能思想堅定。正當其時的主題教育,其首要任務和根基性工程就是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西藏實際學好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就是要引導全區廣大黨員干部全面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把握好這一思想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把黨的創新理論蘊含的真理偉力轉化為推動西藏各項工作的強大實踐動力。
核心領航未來,旗幟指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就是最重要的政令、號令、命令。結合西藏實際學好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必須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自覺把“兩個維護”作為最根本的政治責任、最高的政治原則、最大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做好所有工作的根本保證。
怎么學
山鄉巨變二十年,詩畫江南盡村野。浙江省“千萬工程”為當前鄉村全面振興、構建美麗中國帶來了豐富的經驗啟示。
“千萬工程”是民生工程,更是富民行動,源于習近平總書記真摯的為民情懷。實踐證明,只有心里始終裝著人民群眾,才能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當前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各族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千萬工程”根本上反映的是發展理念的變化、發展方式的轉變。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鄉村振興才能理清思路、把握方向、找準著力點。結合西藏實際,就是要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出一條符合西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千萬工程”實施20年的實踐證明: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系統考慮、統籌協調。鄉村振興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沒有規范的模式,只要我們堅持用系統觀念、用大歷史觀看待“三農”問題,以“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統籌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就一定能下好鄉村振興這盤大棋,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農牧區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間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決策。20年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基于調查研究的成果。實踐證明,正確的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正確的貫徹落實同樣離不開調查研究。要聚焦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增進民生福祉等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基層、掌握實情、把脈問診,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工作難題,謀劃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
如何做
“千萬工程”啟動實施20年來,浙江一張藍圖繪到底,每年召開高規格現場會,每五年出臺一個實施意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畫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鋪開。
認識來自實踐,最終要回到實踐中去。結合西藏實際學好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最關鍵的就是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區黨委工作安排,腳踏實地干、雷厲風行干、擲地有聲干,干好每一天、干好每件事,堅持久久為功,確保“四個創建”的每一項工作都落得實、落得好。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持續改進作風、狠抓落實,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干事擔事,是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著力推進“四個創建”、努力做到“四個走在前列”,工作千頭萬緒、極其復雜,絕對來不得半點花拳繡腿,要把各項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說了就干、干就要干好、干就一定要干成。
“老大難、老大難,老大一抓就不難。”黨中央作決策,自治區有部署,市縣鄉就是抓落實。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要對標對表區黨委“八個必須”“六個表率”的要求,充分發揮頭雁效應,既要當好“指揮員”,又要當好“戰斗員”,在履職盡責上作表率、在動真碰硬上作表率、在作風建設上作表率,具體化、項目化、清單化推進“四個創建”的各項工作。
結合西藏實際學好浙江“千萬工程”經驗,還要注重制度建設。制度帶有全局性、穩定性,管根本、管長遠。要堅持用制度管人、靠制度辦事,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健全責任管理機制、效率管理機制、精準督查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公開監督機制,把抓落實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以剛性的制度規定和嚴格的制度執行確保各項工作推進更加有力高質高效。
浙江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
——這場美麗接力,何以延續20年堅定不移
西藏日報特約記者、浙江日報記者 沈晶晶
從山清水秀的風景,到別具一格的農房,再到村咖、露營、民宿等業態,浙江鄉村在互聯網上常常引來艷羨。幾乎可以說,浙江重新定義了“美麗鄉村”。
但回望本世紀初,那時的浙江農村“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遠和“美麗”扯不上關系。2003年6月5日,習近平同志親自召開動員大會,全面部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一場改變萬千鄉村面貌、造福千萬浙江農民的變革,從此拉開帷幕。
20年來,浙江持之以恒推動“千萬工程”,這種跨越傳統發展路徑的全新理念,回應了萬千農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鮮活范例,也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篇章打下基礎。
堅持以人為本,重塑農村人居環境
初夏時節,桐廬環溪村流水潺潺,民居掩映于綠樹鮮花間,吸引游客徜徉其間。人們很難想象,20年前,這里還是一個“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村莊。
當時的環溪村,是21世紀初浙江農村的真實寫照:經濟快速發展,農村面貌不盡如人意,“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有新房無新村”等現象十分突出。據省農辦摸排,當時全省有4000個村莊環境比較好,3萬多個村莊環境比較差。
建設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農村是重點,是難點,也是主戰場。“千萬工程”,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著力提升農民生活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從2003年伊始,這一惠民情懷,也始終伴隨著浙江的每一次抉擇。
“用上舒適亮堂的廁所”,曾是浙江常山縣不少山區村民的心愿。2017年,當地有2000多戶農村困難群眾住在沒有獨立衛生間的泥瓦房里。但衛生改廁,每戶要花數千元,是筆不小開支。
老百姓期盼的事,再難也要做到。常山從有限的財政中拿出千萬余元,免費為2000余戶困難群眾建起個性化衛生間。這一舉措,推動農村旱廁拆除率達100%,鄉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20年來,浙江聚焦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等前置性工程為“先手棋”,浙江“千萬工程”不斷深化,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也折射出廣大農村在新發展階段中萌生的新需求、新問題。
20年來,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盡管“千萬工程”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變化,工作各有側重,但省委抓人居環境改善的決心不變、信心不變、初心不變。歷屆省委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保持一項雷打不動的慣例:“一把手”直接抓“千萬工程”,現場會定部署落實。
20年來,浙江始終從農村實際出發,使人居環境整治的力度、建設的深度、推進的速度、財力的承受度與農民接受度相合,決不搞“一刀切”,也禁止大拆大建。
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莊達到新時代美麗鄉村標準,創建美麗鄉村示范縣70個、示范鄉鎮724個、風景線743條、特色精品村2170個、美麗庭院300多萬戶,農村人居環境測評持續領跑全國。村莊整治建設,也被浙江農民譽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黨和政府為農民辦的最受歡迎、最為受益的一件實事”。
堅持綠色理念,美麗經濟風生水起
5月最后一個周末,湖州南潯區雙林鎮向陽村辦了一場音樂節,樸樹、郭頂、盤尼西林等音樂人和樂隊齊聚,現場萬人參與。
過去的向陽村,田地拋荒嚴重,集體經濟負債150余萬元,是當地的薄弱村之一。2012年,村里從環境整治入手,通過土地流轉、村民入股等形式,打造水果創業園。村莊美了,綠色生態現代農業發展起來了,還吸引了占地約2500畝的文漾向陽里項目,帶來了民宿集群、潮流藝術等新業態。
向陽村的變遷,正是浙江以“千萬工程”為引領、建設美麗鄉村的縮影,也是浙江堅持生態文明理念,以綠色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
20年來,浙江接續努力、持續深化,沒有就環境抓環境,而是綜合運用統籌發展的方式,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經營美麗鄉村統一起來,將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產業優勢,休閑旅游、運動健康、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農村產業蓬勃發展。
事實證明,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農民的錢袋子依然可以鼓起來。地處錢江源頭的衢州開化龍門村,曾經“吃糧靠救濟,穿衣靠養豬,用錢靠砍樹”,這些年村里深入挖掘溪流、森林、美麗庭院等生態旅游價值,變“種種砍砍”為“走走看看”,從“賣山林”到“賣生態”“賣文化”,如今這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村民變股東……20年來,浙江無數鄉村打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2022年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行政村占比5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連續38年居全國省區第一。
不僅如此,在“千萬工程”扭轉農村環境污染、產業空心化等趨勢下,浙江適時實施“兩進兩回”行動,啟動“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大力推動資金進鄉村、科技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推動鄉村產業、科技、文化、治理等方方面面人才振興。
截至目前,僅回鄉創業創新的大學生農創客數量,就已超4.7萬名,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和動能。
堅持城鄉統籌,擁抱鄉村美好生活
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關于農村發展存在諸多誤區,一是認為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難以兼顧,二是建設農村與推進城鎮化對立,現代化發展的重點在城市。
早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提出,要把“千萬工程”作為浙江統籌城鄉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通過增強統籌城鄉中的規劃意識,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公共財政和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
20年間,在歷屆省委、省政府的持續推動下,深化“千萬工程”已成為浙江促進城鄉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工程。
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四好”農村路、萬里清水河道等工程與人居環境建設有機結合,城鄉全面覆蓋、全線貫通的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形成;
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借助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推動教育培訓、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等服務集成。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累計建成20511家農村文化禮堂,建成農家書屋25335個,30分鐘公共服務圈、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等基本構建。
浙江農民感嘆,“生活和城里一樣便捷,環境還比城里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千萬工程”面向農村、扎根農村,但也絕非把農村與城市兩者割裂開來,它一方面著重打開城鄉資源要素雙向交流的通道,一方面注重保留農村特色,把鄉村建設成農民身有所棲的美好家園、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園,因而也帶來了城鄉關系的深刻變革。
就在5月28日,溫州龍港市華中社區的馮世恩收到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15萬元。這意味著,將農民群體納入公積金保障體系的改革正式落地生效,成為建立城鄉一體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制度供給。
近年來,從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到土地制度改革,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抵押流轉等,再到產權制度、公共服務制度、社會治理制度等改革,浙江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破除了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性體制機制障礙,賦予了農村充分的發展權利,推動了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20年來,浙江城市化率從47.5%提高至73.4%,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37縮小到1.9,是全國倍差最小的省區。
農村現代化不是將農村變為城市,而要讓農村建得更像農村。“千萬工程”從一開始就強調“千村千面”“萬村萬象”,根據不同村的具體情況,分類確定建設模式和“一村一策”,推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韻”。
浙江因此有了富陽東梓關村、蘭溪諸葛八卦村、溫嶺石塘村等各具江南水鄉、歷史文化、海洋風情特色的村落,也由此吸引更多城里人進村消費、回村創業,形成了良性循環。
眼下,“千萬工程”仍在迭代。今年浙江省委一號文件提出,以“千萬工程”統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要把提高縣城承載能力與深化“千萬工程”結合起來,在城鄉融合中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這場延續20年的美麗接力,支撐起浙江鄉村的一次次跨越,也指引人們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