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鄭重提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這一重大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深刻洞察我們黨所處歷史方位、面臨形勢任務和黨情國情世情變化,對全黨提出的“趕考”新要求,體現了強烈的使命擔當、憂患意識和斗爭精神,對于解決大黨獨有難題、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三個務必”歷史淵源深厚
1949年的春天,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即將取得中國革命的全國勝利,面臨掌握全國政權、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使命。面對這個重大歷史轉折,黨中央在西柏坡召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同志在會上提醒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鮮明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務必”既有鮮明的現實指向,體現出毛澤東同志對即將勝利的中國共產黨前途命運的深度憂思,又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反映出毛澤東同志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把握,為“進京趕考”的中國共產黨人敲響了警鐘,引領我們經受住了奪取全國政權和長期執政過程中各種糖衣炮彈的誘惑和困難風險的考驗,伴隨我們走過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漫漫征程,成為我們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頭弘揚“兩個務必”的傳家寶。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考察調研時,用“四個包含著”概括提煉了“兩個務必”的思想意義和歷史意義,深刻指出“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就要靠頭腦清醒,靠保持‘兩個務必’”。同年12月,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牢記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記‘兩個務必’,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2019年3月,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新時代十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贏得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人民衷心擁護,全黨高度團結統一、走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動,堅持“兩個務必”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我們處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又一關鍵時刻,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既要繼承和弘揚“兩個務必”的傳家寶,又要賦予它新的內涵和要求。將“兩個務必”升華為“三個務必”,不僅有一脈相承的我們黨始終遵循的宗旨、堅守的信念和倡導的精神,更有與時俱進的新號召、新告誡、新要求,進一步揭示了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成功秘訣,詮釋了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寶貴經驗,昭示了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奮斗密碼,必將同“兩個務必”一樣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永遠閃光的精神坐標。
“三個務必”思想內涵豐富
“三個務必”內涵豐富、意蘊深遠,從不同側面詮釋了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要求、自警自勵的政治智慧和求真務實的政治品格,體現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統一,凝結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精華,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現實性和針對性。
“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貫穿著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問題,詮釋“為了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守初心、擔當使命的奮斗史,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于黨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之中。正是始終堅守這個初心和使命,我們黨才能在極端困境中發展壯大,在瀕臨絕境中突出重圍,在困頓逆境中毅然奮起,歷經百年滄桑依然風華正茂。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今天,中國共產黨正處在新的歷史方位、面臨新的歷史任務。惟有不忘初心才能行穩致遠,牢記使命才能開辟未來。強調“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求我們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蘊含“如何能”。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對“兩個務必”的集中凝練和高度概括,是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73年來,在“兩個務必”的指引下,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克了一個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前進道路越是會風高浪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惟有繼承和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才能始終成為各族人民最可靠、最堅強的主心骨。強調“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就是要求我們始終秉持“趕考”之心,消除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態,永葆慎終如始、朝乾夕惕的狀態,保持攻堅克難、奮斗到底的姿態,不斷經受住“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進取精神,指明“怎么干”。中國共產黨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是黨領導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百年輝煌依靠團結奮斗鑄就,事業發展新天地需要頑強奮斗打開。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惟有敢于亮劍又善于亮劍,才能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強調“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是要求我們清醒認識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增強志氣、骨氣、底氣,培養和保持敢想敢干的斗爭精神、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善作善成的斗爭本領,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三個務必”實踐要求明確
行勝于言,質勝于華。學習領會“三個務必”的內涵和要求,最關鍵的要起而行之,將其轉化為言行的標尺、奮斗的方向和工作的成效。
堅守初心使命。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新時代新征程,要從黨的非凡歷程中感悟初心、激勵使命,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深刻領悟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賡續紅色血脈、汲取智慧力量,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要以黨的創新理論滋養初心、引領使命,始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照亮事業和人生航向的燈塔、激勵身心和腳步的鳴鞭、校準思想和行動的準繩,深刻把握其世界觀、方法論以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轉化為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政治立場、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有效的工作舉措,進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要在新的趕考路上錘煉初心、砥礪使命,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牢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所向是最大的底氣、人心安定是最大的穩定,始終把群眾身邊的小事當作黨委、政府的大事來抓,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弘揚優良作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我們黨開創百年輝煌的重要保證,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佳績的必然要求。新時代新征程,要持續改進作風,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一抓到底的決心,深入推進改進作風、狠抓落實工作,著力解決紀律不嚴、擔當不夠、作風不實、精神懈怠等問題,以好的作風振奮精神、激發斗志、樹立形象、贏得民心。要堅持懷德自重,時刻把法律的戒尺、紀律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規矩的戒尺高懸于心,加強道德修養,提升思想境界,明辨是非善惡,追求健康情趣,堅決守好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始終做到自身清、自身正、自身硬。要矢志擔當盡責,牢記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不斷砥礪擔當之志、磨礪擔當之勇、提升擔當之能,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埋頭苦干、踏實肯干、真抓實干,盡心盡力辦好自己的事情、盡到自己的職責,在新的趕考路上留下許黨報國的奮斗足跡。
發揚斗爭精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不愿斗爭、不敢斗爭、不會斗爭是要不得的,只有敢于出擊、敢戰能勝,才能化危為機、把握主動,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新時代新征程,要堅定斗爭意志,增強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的風骨、氣節、膽魄,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在矛盾沖突面前敢于迎難而上,在危機困難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風邪氣面前敢于堅決斗爭,決不能碰到一點挫折就畏縮不前,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要把準斗爭方向,保持頭腦清醒,練就“火眼金睛”,任憑危害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危害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危害經濟社會發展,危害各族群眾切實利益等風險挑戰“七十二變”,都要及時把它們揪出來,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做到在各種重大斗爭考驗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要提高斗爭本領,堅持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主動投身到各種斗爭中去,多經歷“風吹浪打”,多捧“燙手山芋”,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的能力,努力成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勇士。 (執筆: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