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演出現場。
西藏馬術隊的馬術表演。
來自瓊結縣的藏戲表演隊在表演藏戲。
演員在表演藍面具藏戲。
西藏服飾登上T臺。
日喀則藏露民族手工業傳承有限公司員工在畫唐卡。
我區藏香知名品牌優·敏芭藏香加工企業的員工在生產藏香。
刺繡藝人巴桑(右)在制作刺繡唐卡。
手工編織藝人珠杰在指導學徒學習編織技藝。
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爾》、歷史悠久的藏戲、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
這些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西藏優秀傳統文化,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淀、傳統文化的精華,也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迷人魅力。
在新的起點上,我區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動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資源保護: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身背涂料桶,腰系安全繩,穿梭于百米高空……每年藏歷九月二十二日前,布達拉宮會迎來一年一度、歷時近兩個月的粉刷季。
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7世紀,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古建筑群。作為西藏文化遺產杰出代表的布達拉宮,歷經千年風云,依然雄偉壯麗,展現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延綿不絕的強大生命力。這與我區堅持不懈、全面深入地保護分不開。
2003年,布達拉宮管理處維修科應運而生。“日常養護是勘查和發現建筑險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常態化小型維護對其健康狀況起到了及時有效的‘體檢’和‘治療’,從而避免大險情。”管理處維修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對布達拉宮的維護是我區加強文物保護的一個縮影。
我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截至2022年底,全區已調查登記各類文物點446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可移動文物達51萬件。
同時,國家在西藏大力實施重大文物保護項目,繼1972年維修大昭寺之后,持續投入巨額資金對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等文物古跡進行維修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向西藏投入資金17.16億元、實施131個文物保護項目,西藏自治區財政投入資金4億元、實施86個文物保護項目。
……
一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古籍文獻保護、特色文化產業培育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扶持培養:讓優秀傳統文化“傳下去”
西藏文化資源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形態多樣、彌足珍貴,藏語言文字、民間文學、傳統歌舞等內容是以藏民族為主體的各民族集體智慧和歷史沉淀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近年來,我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以建設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為目標,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新性發展。
在藏歷新年,2023年“藏戲演出季”期間,拉薩許多優秀民間藏戲隊在宗角祿康公園表演傳統藏戲劇目,受到市民游客的熱烈歡迎。
據了解,2018年至今,拉薩市每年都舉辦“藏戲演出季”。拉薩市政府累計投入藏戲演出專項資金100余萬元,有效解決了藏戲演出場地包裝、音控、村民演員誤工補助等方面支出,提升了藏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政策支持、人才培養、資金扶持……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撐起了全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希望和未來。
發展產業:讓優秀傳統文化“火起來”
一面是傳承的困境,一面是創新的需求。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否可持續,還需要借用市場的力量,來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渠道,引導更多人喜歡、關注西藏文化。
加入花瓣的藏紙、手工編織的藏毯、有唐卡元素的飾物……當傳統文化與“創意”結合,“舊藝”也披上了時尚的“新衣”。
近年來,西藏璀璨的文化資源為文創產品開發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
據布達拉宮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布宮目前已研發文創產品400余種,其中唐卡、瓷器、貴金屬制品、藏香、藏紙等都帶有厚重的傳統文化底蘊。
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唐卡是我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鏈條和文化圖譜。
多年來,我區在保護發揚唐卡藝術的同時,推動唐卡產業不斷做大做強,讓其從文化“遺產”變為增收“財產”。
數據顯示,我區從事唐卡繪制的人員目前已超過3000人,周邊產業人員超萬人,從業者遍布拉薩、日喀則、昌都、山南等地,全區唐卡年產值已突破2億元。
從被動單一的發掘保護到原汁原味的呈現展示,再到變化多樣的混搭創新,近年來,我區不斷創新手段方式、加大資金投入,讓璀璨的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加速了優秀傳統文化破壁出圈,更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