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化險為夷”。
在云南與西藏交界瀾滄江畔溜筒江村,至今矗立著一座名叫“普渡橋”的鐵索橋。橋墩旁立著一塊石碑鐫刻有《修普渡橋記》。年代久遠,石碑上的文字已不易分辨,但上述4個字依舊清晰。
因這座橋“化險為夷”的人群中,還包括了1950年至1951年由云南進軍,和平解放西藏的部隊與后勤運輸人馬。而在部隊之中,就有參與捐資修筑“普渡橋”者——旅印藏族愛國僑領馬鑄材的后代。
滇藏茶馬古道上的老人,無人不知馬鑄材。溜筒江村是舊時茶馬古道的險關要隘和軍事重地,有“溜筒鎖鑰”之稱,村中75歲的魯茸立青告訴記者,在普渡橋修筑之前,只能在江面懸掛過江溜索,運送人馬與物資,極為不便且艱險。1948年,曾在此留下斑斑血淚的馬鑄材與納西族商人賴耀彩,集資修筑了普渡橋,讓從此地跨越瀾滄江的人馬化險為夷。
馬鑄材藏名叫榮坤·次仁桑珠,1891年出生于中甸縣(今迪慶州香格里拉市)獨克宗古城。他幼年家貧失學,少年進入獨克宗“公鶴昌”商號當學徒,青年時在茶馬古道上從事馬幫販運,行商于滇、藏、川和印度之間,中年創立“鑄記”商號成為一代藏商巨賈,并僑居印度噶倫堡四十余載。
“外公的一生愛國愛鄉。”馬鑄材外孫和強在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日軍占領緬甸,茶馬古道便成為中國西南唯一的陸上通道。當時,旅居印度的馬鑄材組織民族商班和馬幫,從印度經由茶馬古道搶運回大批國際援華物資。“他還攜手四家商行捐款25萬元,購買飛機獻給祖國抗戰。”
1950年初,馬鑄材曾團結旅印華僑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尊嚴,積極支援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設事業。和強告訴記者,當年,馬鑄材聽聞解放軍即將進入西藏,便寫信給其正在云南昆明讀書的兒子馬家瑜、侄子馬家麟,讓他倆投筆從戎加入解放西藏的部隊。“外公如愿以償,馬家瑜被分到衛生隊,馬家麟擔任察隅邊防檢查站副站長,他們跟隨解放軍經由普渡橋進入西藏。”
而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于1951年5月簽訂后,馬鑄材召集了在噶倫堡的旅印僑胞,慶祝協議的簽訂與西藏和平解放。
此后數年間,馬鑄材又積極支援西藏建設,為青藏和川藏公路建設采購和運輸鋼材、汽油、糧食等國內緊缺物資,曾受到西藏軍區的嘉獎。
“外公一生中最為高光的時刻是1953年9月,他受原中僑委邀請,率領旅居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的70多位華僑代表回中國參加國慶觀禮。”和強說,在北京期間,馬鑄材受到原中僑委主任何香凝的會見,何香凝親繪《猛虎圖》相贈。“他如獲至寶,一直精心珍藏。”
1963年10月,馬鑄材因病去世,享年73歲。和強說,國家一直未忘記馬鑄材的愛國愛鄉精神。“2015年9月,國家頒發給外公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