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編者按:
百年黨的統一戰線史,留下了無數攜手同心的經典故事。如果文物會說話,那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一座座舊址故居……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在講述著中國共產黨廣交朋友、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故事,濃縮了厚重而燦爛的統戰歷史文化。“統戰新語”推出“以物述史”欄目,讓文物開口說話,講述中國共產黨團結引領統一戰線各界人士風雨同舟共同奮斗的故事,從歷史中汲取新時代不懈奮進的力量。
1949年9月27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黃薇向毛澤東、朱德獻錦旗。(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會議進行到27日,37歲的華僑代表黃薇走上主席臺,向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敬獻錦旗。攝影師按下快門,定格了這珍貴一瞬:黃薇在畫面左側,她身后是朱德,畫面右側的毛澤東正在鼓掌。
據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僑博”)藏品部負責人介紹,這張照片是黃薇的丈夫龔陶怡捐贈給僑博的。同時捐贈的還有黃薇參會時佩戴的會徽,以及她使用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
黃薇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時佩戴的會徽。(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黃薇使用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這張照片的主角黃薇1912年出生于福建省龍巖縣(今龍巖市)。1936年,她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發起中共東京支部領導下的“留東婦女會”,并當選為該組織領導人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黃薇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以記者身份從事抗日宣傳和募捐活動。1938年3月,她以新加坡《星洲日報》特派記者身份到中國抗戰前線進行采訪報道。同年6月,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安排下,黃薇隨“世界學生聯合會代表團”到延安采訪。她后來在回憶錄《風雨人生》中記錄了自己在延安3次見到毛澤東的情景:
第一次是在一場聯歡晚會上,毛澤東落座于黃薇身后并認出了她,主動同她打招呼;
第二次是在楊家嶺的窯洞里,毛澤東會見了黃薇及另外兩名記者,他高度贊揚了廣大華僑的愛國精神,并指出,“華僑同胞身在異國,但他們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祖國的興衰,同他們的境遇緊密相關”;
第三次,毛澤東設宴招待幾位華僑記者,席間黃薇說起自己想留在延安學習和參加革命事業,毛澤東建議她繼續做記者,“作為一個華僑記者,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向海外僑胞作宣傳報道,使他們了解祖國的情況,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心,這個工作很有意義,這也是為祖國抗戰做出的貢獻”。
接下來,黃薇進行了為期3個多月、遍及40多個縣的深入采訪。她先后采訪了聶榮臻、賀龍、蕭克、左權等八路軍著名將領,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山西五寨縣縣長呂尊周以及抗戰英雄模范等,對華北敵后戰場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報道。
比如在通訊《見到了賀龍師長》中,黃薇描述這位將領“有氣魄,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說家”。同時,通過對軍中士兵的觀察,她記錄下“每間宿舍里,都有兩、三個人在埋頭學習”的生動細節,還將戰士們“因為聽說八路軍不打人不罵人,一切都是說服教育,所以我就參加到這里來”等樸實的參軍理由寫進了報道里。
延安時期,上下平等、同甘共苦的基層風貌,令黃薇印象深刻。采訪山西五寨縣縣長呂尊周時,黃薇發現其辦公室內僅有辦公桌、椅、兩張長板凳和一個書架。訪談時,“呂縣長沒有官老爺的臭架子”,甚至“感覺到同自己父親談話一般的自然親切”。
在山西五臺縣,經聶榮臻介紹,黃薇認識了白求恩。“一個外國人,如此關懷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其誠摯的感情,殷切的希望,深深打動了我的心,也更加激發了我的愛國熱情。”她寫就的戰地通訊《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是最早向海外介紹白求恩事跡的文章。華北敵后戰場缺醫少藥的情況,也引起了更多海外僑胞的關注。
黃薇以所見所聞寫成的百余篇通訊,在海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她的采訪對象之一蕭克將軍曾為她題詞“以筆為劍,當得三千毛瑟槍”。
1941年皖南事變后,黃薇采訪葉劍英、馮玉祥等,同時將周恩來刊發在《新華日報》上的“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發往海外。她因此被國民黨反動派列入黑名單。馮玉祥請黃薇到他的公館避難,黃薇表示不愿躲起來。最后是鄧穎超說服了她,并安排她離開重慶,南下香港。之后,黃薇在組織安排下赴菲律賓,從事華僑代表人士的統戰工作。在此期間,黃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黃薇出任菲律賓地下抗日報紙《華僑導報》總編輯,她與報社同仁冒著生命危險向海外讀者傳遞抗戰消息,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心?!度A僑導報》被迫???,她回到香港,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第一任總編輯。這也是她從事新聞工作的最后一站。離開新聞戰線后,黃薇從香港北上,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不少華僑參與到新政協籌備和成立工作中,其中既有陳嘉庚、司徒美堂等德高望重的華僑領袖代表,也有黃薇這樣為中國革命奔走的華僑熱血青年。這張“獻旗照”,不僅見證了一段華僑記者為中國革命奔走的歷史,也講述著海外華僑與祖國休戚與共、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同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