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歷史上的今天,一份劃時代的協議被正式簽訂。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在北京正式簽訂,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圖為《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的簽訂現場 來源:新華網
《十七條協議》開宗明義,“西藏民族是中國境內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與其他許多民族一樣,在偉大祖國的創造與發展過程中,盡了自己的光榮的責任。”西藏的和平解放是祖國統一事業的大事,不僅粉碎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策劃圖謀,更為逐步廢除西藏封建農奴制度、創造人民新生活奠定了基礎。
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
和平解放西藏的背后,是十八軍響應毛主席的號召進軍西藏的豪邁壯舉。一紙命令,十八軍的數萬名戰士進藏衛國,一邊筑路一邊進軍,誓把五星紅旗插到喜馬拉雅山上。
圖為西藏自治區民政廳原黨組書記王長安接受中國西藏網采訪 攝影:陳浩力
“進軍西藏,不吃地方。我們團部有過糧荒,有一點米就拿來大鍋熬稀飯,每人只能吃一碗半稀飯。后來終于發了代食粉之類的,吃一點就可以吃飽了,但有的戰士忍不住饑餓,一次性吃太多就被撐死了……”如今98歲的西藏自治區民政廳原黨組書記王長安還清晰記得這些行軍細節,“行軍過雪山的時候,太陽出來全部是白茫茫一片,每個戰士的眼睛都因為雪盲腫起來了,只能一個牽一個,繼續往前走。”
圖為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原副廳長胡金安接受中國西藏網采訪 攝影:陳浩力
“我們進藏部隊,都吃野菜、樹皮、樹根子這些,相當于是二次長征。戰士們都牢記一條,要抵達拉薩,要保衛西藏。解放軍不到,那個抽筋扒皮的殘酷農奴制度推翻不了啊。我們開路挖山的條件很艱苦,容易塌方,一個班的九名戰士吶,全部被埋在塌方下面了。”92歲的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原副廳長胡金安回憶道。
談起戰友們的犧牲,胡金安忍不住淚如雨下,“我們走這一路都在犧牲,我想他們,想念戰友們,他們把生命獻給了西藏,獻給了這條金色的進藏路。西藏人民真正解放了,這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我也很懷念西藏,但看到珠穆朗瑪峰的路太遠了,我沒法去了……”
“金珠瑪米,呀咕嘟!”
1950年11月,解放軍解放西藏昌都后,十八軍52師154團飛奪洛隆宗,154團1營隨之駐扎碩督。在這里,駐扎官兵們嚴格遵守軍紀,自身開荒種地、補給后勤,還千方百計幫助當地群眾謀生產謀發展,將多余的糧食、蔬菜、瓜果分給群眾。
圖為位于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的十八軍宿營建設地遺址 攝影:王妍丹
十八軍開荒種地,所到之處開辟出片片良田。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寺的僧人洛松次成對此回憶說,“我現在還記得當年部隊贈送的胡蘿卜的味道,甜吶,部隊把我們當成了親人。”
圖為洛隆縣十八軍宿營建設地遺址,地處碩督古鎮的河谷之中,一片綠油油的綠樹林格外繁茂 攝影:王妍丹
如今,在碩督鎮的河谷邊,還能看見當年十八軍種植的百十棵枝繁葉茂的柳樹,以及開墾的300多畝肥沃耕地。陽光正好的時候,群眾和僧人們都在柳樹林間閑坐歇息。在洛隆縣烈士陵園內,173塊墓碑靜靜矗立,當時零散葬于碩督鎮、孜托鎮、康沙鎮的烈士遺骨如今統一安放于烈士陵園中,173名烈士長眠于此。
圖為位于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烈士陵園的全景圖 來源:洛隆宣傳部
和平解放后,洛隆縣碩督鎮的卓瑪曲宗成為了一名護士,還加入了共青團,先后前往昌都的藏嘎學校和內地進修,在農場工作期間也表現優秀。卓瑪曲宗于2023年3月去世,在去世前老人曾接受采訪說道,“沒有共產黨、沒有解放軍,我早就死了,我卻沒有為黨做過什么,我想入黨。”
滴水觀滄海,和平解放的勝利讓雪域高原從黑暗走向了光明,西藏自此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制度的枷鎖被敲碎,百姓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當家作主。
一個社會主義新西藏,自此屹立在世界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