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編者按:百年黨的統一戰線史,留下了無數攜手同心的經典故事。如果文物會說話,那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一座座舊址故居……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在講述著中國共產黨廣交朋友、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故事,濃縮了厚重而燦爛的統戰歷史文化。“統戰新語”推出“以物述史”欄目,讓文物開口說話,講述中國共產黨團結引領統一戰線各界人士風雨同舟共同奮斗的故事,從歷史中汲取新時代不懈奮進的力量。
在九三學社中央辦公大樓的一個角落里,有這樣一個特別的設計。一根柱子的頂端被設計成了星軌的樣式。這些星軌由14顆以九三學社社員名字命名的永久性小行星組成。“他們的名字都在天上,他們的作品都在地上。”工作人員介紹道。在“星空”頂的下方有一個玻璃展柜,其中依次陳列著九三學社杰出代表們的學術成果。柱身上布滿了文字和照片,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以來,九三學社社員積極參政議政、努力服務社會的見證。其中,王淦昌、陳芳允兩位九三前輩參與推動出臺的“863計劃”對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鄧小平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九三學社隨即恢復活動。1986年3月,王淦昌、陳芳允、王大珩和楊嘉墀聯合向中共中央寫信,建議中共中央積極應對世界新技術發展的潮流和動向,主動作為不能被動落后。鄧小平很快做出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11月,國務院正式發出了關于《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的通知。至此,一個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正式公諸于世。多年來,“863”計劃積極探索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技術發展道路,培養了眾多高技術人才隊伍,為科技體制改革積累了有益經驗,促進了高技術的國際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