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圖為王長安深情講述林芝故事
林芝是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這里風景秀麗、物產豐富,被譽為“西藏江南”。2019年,受組織委托,我曾在成都采訪了時年94歲的原十八軍老戰士王長安同志,他曾長期在林芝工作,對該地區的歷史極為了解,他給我們講述了“林芝”地名的由來。
圖為王長安在波密分工委第一個辦公駐地傾多大院
圖為林芝兩江匯流處,解放軍乘獨木舟橫渡雅魯藏布江 攝影:冀文正
1950年10月24日,昌都戰役結束后不久波密和平解放。1950年底,中共中央西南局確定成立中共波密地區工委(53師抽調干部),后改為分工委。1951年8月,波密(分)工委機關人員到達波密,集中力量開展傾多宗、曲宗、易貢宗三宗的工作,逐步開展珞瑜、工布等地區工作,這個工作范圍基本涵蓋今林芝市的大部分區域。
圖為塔工分工委在今天林芝鎮真巴村搭帳篷辦公、住宿
1955年3月,波密分工委撤銷,塔工分工委在波密成立,不久,塔工分工委同志到今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真巴村一帶辦公,負責塔布、工布、珞瑜等地區工作,這個工作范圍基本涵蓋今林芝市巴宜區、工布江達縣、米林縣、朗縣、墨脫縣等區域。當時,之所以將這一地區命名為“塔工”,是因為當時分工委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開辟塔布、工布地區的工作。1957年8月,為貫徹中央“六年不改、適當收縮”的方針,中共塔工分工委撤銷,成立中共塔工工作隊和工作隊黨委。
圖為進藏部隊和林芝群眾一起種田除草 攝影:冀文正
圖為波密地區通車典禮(1954年3月于今林芝市波密縣松宗鎮附近)
1958年11月,塔工分工委恢復成立,轄區擴展為足木、則拉、雪巴、嘉黎、太昭、波密和墨脫等地,此時的這一工作范圍已基本涵蓋今林芝市的轄區。當時分工委的領導考慮到此時分工委負責的區域已不僅僅是塔布、工布地區了,將所轄區域稱為“塔工”有些不妥。再加上當時西藏出現局部叛亂,平叛斗爭已經開始,民主改革勢在必行,康(川)藏公路的通車又進一步促進了漢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邁入新社會、建設新西藏已經是當時社會各界的共識。新社會、新西藏、新氣象,應該有個更新的名字,時任分工委書記張平凡,副書記孫德泉,委員、秘書長王長安,以及霍春祿等同志冥思苦想,并廣泛征求意見。
圖為王長安向筆者講述“林芝”地名的由來
因當時分工委駐地在尼池(藏語音譯的地名)上方的一個山坡上,有人就提出將分工委所轄區域命名為“尼池”,但是考慮到“尼池”與漢語“泥池”同音,不太好聽,就否決掉了該提議。后來大家想到這里樹林茂盛,出產名貴的靈芝,就取了“尼池”諧音“林芝”二字。該方案得到了大家一致同意,分工委派霍春祿同志將這個更名意見向西藏工委作匯報。1959年11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委決定在塔工地區設專署。1960年2月16日,西藏工委辦公廳、組織部聯合通知,原塔工分工委改為林芝分工委。同年2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委通知,經1月2日國務院93次會議通過,將原塔工專員公署改名為林芝專員公署。“林芝”成為該地區的正式地名。
圖為王長安同志抒懷命筆寄語青年干部
1964年,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決定撤銷林芝分工委,所轄區域分別劃歸拉薩、昌都、那曲等地管轄。1984年,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恢復成立林芝地區,1986年2月,林芝地委、公署正式成立。2015年6月19日,林芝正式撤地設市,林芝市委、市政府正式揭牌,林芝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中國西藏網 文/張慶沖 作者系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波密縣古鄉黨委委員、副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