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廖仲愷(1877-1925),原名恩煦,號夷白,廣東省惠陽縣人,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國舊金山一個普通僑商家庭。1893年,父親病故后,隨母親回到廣州,投奔時任清政府招商局總辦的叔父。1896年就讀于香港皇仁書院。1897年,與何香凝結婚。
廖仲愷自幼目睹中國遭受帝國主義欺凌,萌發了強烈的愛國民主思想。戊戌變法失敗后,廖仲愷與何香凝留學日本,希望尋求救國道路。1903年,廖仲愷與何香凝在日本東京結識了孫中山,被他堅定的革命信念所打動,向孫中山表示“想參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此后,夫婦二人便追隨孫中山,踏上了艱辛的民主革命之路,也與孫中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05年,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協助孫中山建立了中國同盟會,廖仲愷擔任同盟會總部的副會計長和外務部干事、外務部副部長。夫婦二人在東京的家,也成為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聯絡站和聚會場所。
1922年8月,孫中山先后會見共產黨領導人李大釗和蘇俄使節越飛的代表,決心聯俄聯共,接受改組國民黨的建議。廖仲愷奉派前往日本同越飛會談,為日后的《孫文越飛宣言》作了良好的準備。1923年1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發表次日,廖仲愷再次赴日同越飛會談。廖仲愷同越飛的兩次會談,在國民黨改組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它商討了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幫助,改組黨組織和建立革命軍隊的具體方案,增進了國民黨和蘇俄的相互了解。
1923年2月,陳炯明叛軍被逐,孫中山返回廣州復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隨后,廖仲愷也返粵擔任大本營財政部長、廣東省長等要職,竭盡心力協助孫中山進行國民黨改組工作。10月,他和李大釗等5人被任命為改組委員,統籌改組事宜。同月,他又和譚平山等被任命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他代表孫中山主持了臨時中央執委會第一次會議,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公布了黨綱草案,并決定于次年1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后,廖仲愷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并兼任中央黨部工人部部長和農民部部長。2月,廖仲愷被任命為中國國民黨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代理委員長,以代替擅離職守的蔣介石。
國民黨一大以后,國民革命運動迅速在全國興起。廖仲愷非常重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運動在國民革命中的作用,他真誠同共產黨合作,忠實地執行“扶助農工”的政策,積極支持工農運動。在他的主持和參與下,廣東革命政府先后兩次發布關于農民運動的宣言,制定了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組織法,制定了工會組織條例。國共合作初期,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在廣東順利開展工作,工農運動之所以能蓬勃開展,是和廖仲愷的支持、幫助分不開的。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廖仲愷堅定地維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維護國共團結,維護國民黨的革命方向,發表了《革命派與反革命派》一文,反擊國民黨右派破壞革命的罪惡行徑。7月,國民政府成立,廖仲愷任國民政府委員兼財政部長、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此外,他還擔任國民黨軍隊黨代表,成為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左派的核心。國民黨右派認為廖仲愷已經成為他們奪取黨權、拆散國共合作的重大障礙,便決定對他下毒手。8月20日,廖仲愷在去參加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會議時,被國民黨右派豢養的暴徒刺殺于中央黨部樓前。9月1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廣州的黃埔軍校師生、工人、農民、市民群眾等20多萬人參加,表達對他的深切哀悼。